常龙新材料产品中心

化纤油剂等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涤纶FDY民用丝油剂

涤纶FDY民用丝油剂

涤纶POY高速纺油剂

涤纶POY高速纺油剂

氨纶油剂

氨纶油剂

锦纶66帘子线高速纺油剂

锦纶66帘子线高速纺油剂

锦纶66工业丝高速纺油剂

锦纶66工业丝高速纺油剂

锦纶6帘子线高速纺油剂

锦纶6帘子线高速纺油剂

锦纶6工业丝高速纺油剂

锦纶6工业丝高速纺油剂

锦纶FDY民用丝油剂细旦

锦纶FDY民用丝油剂细旦

常龙新材料四大优势

拥有优越的检测仪手段和工艺设备

企业实力

拥有万吨级生产基地

工厂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已形成年产量1万多吨的先进生产基地,并建立起健全的销售网络,月销量1000余吨
01 / 04

生产设备

优越的检测仪手段和工艺设备

优越的生产设备及工艺,确保稳定的产品及开发创新,并与国内多个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行业专家顾问指导
01 / 04

合作客户

与多家企业长期合作

与国内白马集团、新野纺织,德生纺织等多家达成了企业长期合作,产品远销河北,山东,广东,浙江等全国各地
01 / 04

品质服务

提供完善售前售后的服务

快速响应,解决您的难题,为您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一对一贴心服务定期回访客户
01 / 04

企业实力

拥有万吨级生产基地

生产设备

优越的检测仪手段和工艺设备

合作客户

与多家企业长期合作

品质服务

提供完善售前售后的服务

常龙新材料公司简介

主要从事纺织浆料助剂、化纤油剂及石油化工三大系列60余种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洛阳常龙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位于洛阳市孟津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是一家集自主研发和批量制造为一体的专一化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专注于为客户提供纺织助剂一站式交付解决方案,主营业务涵盖氨纶经编纬编油剂、锦纶FDY(乳液、原油)油剂、涤纶FDY油剂等系列产品及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可在化工纺织及轮胎制造等多个行业应用。多年来,公司先后同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和北京化工大学等院校进行深度合作,已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河南省化学纤维纺丝油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等荣誉称号。化纤油剂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为民族企业打破国外市场垄断树立了新的典范。

  • 1999/年 公司成立

  • 1000/万元 注册资本

  • 60/余种 产品研发

  • 10000/吨 年生产力

常龙新材料案例展示

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与合作伙伴共同成长

常龙新材料资讯中心

千吨级离子液体法再生纤维素纤维项目正式投产

过程工程所自主研发的离子液体法制备再生纤维素纤维技术落地河南新乡化纤白鹭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园。日前,年产1000吨新一代再生纤维素纤维——首赛尔示范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在全球范围内首创实现了离子液体法再生纤维素纤维的规模化生产,与传统工艺相比,真正突破了纺丝工艺变革和环保问题的瓶颈,实现“三废”零排放。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锁江带领的过程工程所离子液体团队历经十余年持续攻关,突破了离子液体设计制备、纤维素溶解机理及纺丝工艺、离子液体回收及系统集成等系列科技难题,形成离子液体溶解纤维素及绿色纺丝新技术。经过小试、吨级、百吨级示范,设计建成了该千吨级生产线。首赛尔纤维采用不挥发且性质稳定的离子液体作为溶剂,摆脱了对强酸强碱及二硫化碳的依赖,生产过程更绿色、更稳定、更安全。其长丝产品的纤度、强度、伸长率、干断裂伸长变异系数等性能均达到国际标准,且无原纤化现象。同时,离子液体溶剂回收技术简单,实现了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张锁江表示,“离子液体绿色纺丝技术的成功突破,是绿色纤维领域一次重大工艺变革,标志着离子液体纺丝前沿技术真正从概念原创到技术落地。”据新乡化纤总工程师、白鹭新材料研究院院长谢跃亭介绍,项目制备出的全新概念离子液体法再生纤维素长丝,实现了全流程废水、废气、固废零排放。据测算,相较传统化石纤维,新技术的应用可每年减少5000吨二氧化碳排放,溶剂回收率将高达99%以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表示,该项目树立了新型绿色技术产业化标杆,为产业链绿色可持续转型提供了新的绿色纤维选项,是实体经济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成果,能够显著增强我国纺织业的全球绿色竞争力,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坚实的产业力量。再生纤维素纤维以天然植物纤维素为原料,具有吸湿性好、透气性强、优良的悬垂性和蚕丝般的光泽等优点,目前市场常见产品有粘胶、莫代尔、莱赛尔等,在纺织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2025-07-01

    全球首创千吨级离子液体纤维素绿色纺丝项目投产

      6月18日,年产1000吨离子液体法再生纤维素纤维(首赛尔)项目在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白鹭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园正式投产。这是全球首创千吨级离子液体法再生纤维素纤维项目,与传统工艺相比,真正突破了纺丝工艺变革和环保瓶颈,实现“三废”零排放,新技术的应用可每年减少5000吨二氧化碳排放,为“双碳”目标提供强大动力。正式投产  据新乡化纤总工程师、白鹭新材料研究院院长谢跃亭介绍,项目应用张锁江院士团队研发的离子液体法再生纤维素纤维全流程工艺,制备出全新概念的离子液体法再生纤维素长丝,实现了全流程废水、废气、固废零排放,溶剂回收率高达99%以上。  据悉,离子液体团队历经10余年持续攻关,解决了离子液体设计制备、纤维素溶解机理及纺丝工艺、离子液体回收及系统集成等系列科技难题,形成离子液体溶解纤维素及绿色纺丝新技术,经过小试、吨级、百吨级示范,设计建成了世界首套千吨级生产线并成功投产。  张锁江院士指出:“离子液体绿色纺丝技术的成功突破,是绿色纤维领域一次重大工艺变革,标志着离子液体纺丝前沿技术真正从概念原创到技术落地。”这种创新技术与工艺彻底摆脱了传统黏胶法对强酸强碱的依赖以及废气、废水排放对环境的困扰,为再生纤维素纤维产业树立了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标杆,奠定了生物基材料绿色制造产业化的新基石。  “项目的成功,是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的一次重大跃迁,突破百年来化学纺长丝窠臼,实现了千吨级产业化。”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聂毅说。自2018年合作以来,这条从实验室基础研究、小试、吨级到百吨级、千吨级工程落地的过程,成功验证了“产业立题、企业出题、人才答题、科技解题”协同机制的强大生命力。“首赛尔纤维将凭借其优异性能和环保基因,必将赢得市场青睐,带领绿色消费风潮。”谈及未来规划,聂毅告诉记者,“万吨级生产线正在路上。”首赛尔纤维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获悉项目顺利开车后表示,该项目核心在于在全球范围内优先实现了离子液体法再生纤维素的规模化生产,代替了传统黏胶法,从源头控制污染,是“夯实行业绿色化发展根基”的具体实践,高度契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  “对行业而言,树立了新型绿色技术产业化标杆,为产业链绿色可持续转型提供了新的绿色纤维选项;对国家而言,是实体经济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成果,能够显著增强我国纺织业的全球绿色竞争力,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坚实的产业力量。”端小平表示,希望新乡化纤以此为起点,不断提升新型绿色纤维的生产、研发和应用水平,早日实现万吨级大规模生产和市场应用。  新乡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文君,河南省纺织行业协会常务会长袁建龙,洛阳常龙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鹏飞、总工程师周永生,新乡化纤党委书记、董事长邵长金等出席投产仪式,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季玉栋主持。

  • 2024-12-31

    揭榜挂帅 | 洛阳常龙、新乡化纤、河南工程学院举行“氨纶油剂联合开发”签约仪式

    为进一步提升化纤行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化纤油剂有效供给能力,推动我国化纤行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关于组织开展化纤油剂企业揭榜工作的有关通知”,我公司积极响应,在通过申请揭榜准备提交、地方主管部门审核等程序后,协会组织化纤“发榜”企业对油剂助剂企业“揭榜”任务书进行审核,快速搭建双方沟通平台,进一步推动化纤油剂开发项目对接工作落实。2024年12月18日,我公司与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工程学院共同举办“联合开发氨纶油剂”签约仪式,三方联合积极响应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化纤油剂企业“揭榜”工作任务,一同落实化纤油剂研发需求榜单中关于“高品质氨纶油剂的开发”项目的工作。我公司总经理曾鹏飞、总工程师周永生,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季玉栋、副总经理陈西安,河南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辛长征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签约仪式。会上,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季玉栋指出:“新乡化纤与洛阳常龙、河南工程学院强强联手,开启‘氨纶油剂联合开发’的创新之旅,旨在整合各方的优势资源,突破技术瓶颈,共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氨纶高端油剂,满足市场需求,促进产业发展。新乡化纤联合河南工程学院搭建产学研平台,在油剂研发方面增进三方科研力量的相互了解、互动交流、共同进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进、发展互促,打通国产油剂供应链,绘好化纤行业国产化替代的同心圆。”我公司总工程师周永生介绍了目前氨纶油剂的研发情况。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氨纶市场部部长贾舰详细阐述了公司氨纶生产油剂国产化替代的状况。河南工程学院博士商晓红就学院的发展沿革、学科架构以及氨纶油剂的研发思路进行了系统讲解。会议上,三方代表签署“氨纶油剂联合开发”协议。我公司将与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工程学院携手筑牢创新研发基石,纵深推进油剂国产化替代的新“丝”路,激发发展新活力,重塑传统产业优势,在新征程中抢占先机、把握主动、开创未来。

  • 2024-07-18

    氨纶年会聚焦“新质生产力”,共谋行业创新发展

    2024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氨纶分会年会在7月11日至12日于洛阳召开,以“氨纶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的论坛吸引了众多行业专家及企业代表的广泛关注。本次论坛旨在探讨氨纶行业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论坛邀请了多位行业知名专家和企业高管,围绕氨纶产业的前沿技术和市场趋势进行了深入交流。会上,来自行业协会、研究院、高校及产业链上下游的专家、学者分别就国内外纺织服装贸易形势、行业可持续发展趋势、绿色低碳发展、原料应用、市场行情、产品应用等内容展开探讨和分享。企业代表分享了各自在提升氨纶产品附加值、优化生产流程、加强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洛阳常龙公司董事长  李军锋在会上致辞,洛阳常龙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集自主研发和批量制造为一体的生产企业。公司专注于为客户提供纺织助剂一站式交付解决方案,现应用于粘胶长丝、氨纶、锦纶66等多个化纤品种。多年来,公司先后同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和北京化工大学等院校进行深度合作,已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河南省化学纤维纺丝油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荣誉称号,化纤油剂系列产品填补了多项国内市场空白。他表示,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各方面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开拓创新,将为推动氨纶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做出新贡献。李军锋洛阳常龙纤维油剂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刘银鑫介绍了氨纶分子结构、氨纶丝形貌对油剂开发的影响,及油剂开发的基础原理。他指出配方的确定需要经过实验室验证,中试制样及工业生产稳定后确定,油剂的开发需要在实验室和纺丝工厂进行不断的迭代论证。他表示,油剂企业要有紧迫感,加速国外油剂替代性研发;需要根据氨纶生产企业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油剂研发方向,满足不同氨纶的细分市场;油剂企业需要增加研发投入,提升研发实力,着重开发新型油剂原料,达到降本增效的要求。刘银鑫在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中,本次论坛胜利落幕。与会者纷纷表示,此次盛会不仅增进了对“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理解,更为氨纶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大家期待在未来的实践中,将论坛的成果转化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实际行动。

  • 2024-04-25

    淀粉浆料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早期使用的淀粉都是以小麦淀粉为主,但目前其它种类的淀粉,如玉米淀粉、土豆淀粉以及木薯淀粉都已工业化生产,而且成为了主流。  原淀粉用于经纱上浆中的不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天然淀粉大分子结构庞大,浆液流动性差,上浆过程中,浆液在纱中浸透不良,影响浆纱的性能;  (2)糊化后的淀粉经冷却后成为可塑性的凝胶,因而利用淀粉对经纱上浆时,一般需在高温条件下(95℃以上)进行;  (3)原淀粉浆的粘度不稳定;  (4)原淀粉浆的成膜性差。淀粉由于其大分子链是由环状结构的葡萄糖剩基构成,故其柔顺性差,玻璃化温度高,浆膜硬而脆;  (5)淀粉浆对疏水性纤维粘附力不够。  对于低支、低密纯棉产品可以采用原淀粉作为主浆料,但对于高支(40支以上)高密织物,经纱上浆应当采用变性淀粉。原淀粉对高支、高密织物上浆时被覆上浆大,织造时落浆多。为了克服原淀粉的缺点,研究者利用淀粉大分子结构的特点,对淀粉进行变性,以改善原淀粉的性能。  对淀粉的改性研究已进行了很长时间,归纳起来,纺织经纱上浆用变性淀粉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  (1)转化淀粉:转化淀粉变性的方式主要是解聚反应及氧化反应,属于转化淀粉的有酸解淀粉、糊精及氧化淀粉;  (2)淀粉衍生物:淀粉衍生物变性的主要方式是引入化学基团或低分子化合物。这一阶段的代表品种有交联淀粉、各种淀粉醚、定聚合度的合成物,从而使*终产品具有淀粉及合成物的优点,以部分代替或全部代替合成浆料。  国外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研究接枝淀粉,国内在淀粉接枝共聚方面也作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在造纸、石油、采矿与冶金、环保及新材料等领域已有应用。关于纺织经纱上浆方面的淀粉接枝共聚物也有研究,但实际应用还不是很令人满足,所以接枝淀粉浆料目前仍然是淀粉浆料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接枝淀粉的关键是寻找一种有效的引发剂,在淀粉大分子链上产生活性基,从而使要接枝的基团,如丙烯酸酯、丙烯酸甲酯等能够接枝到淀粉链上。淀粉主链上的游离基产生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化学引发和物理方法引发。  化学引发方法中应用*多的引发剂是MinO和Kaizerman在1958年建议使用的高铈硝酸铵或其它高铈盐。国内一些研究者也采用高铈盐类作为引发剂。实验结果证明以硝酸铈铵为引发剂进行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是*有效的引发剂。高铈盐价格贵,产量不高,不可能大量使用,所以一些研究者自己研制引发剂或选择其它引发剂来替代昂贵的高铈盐。如有些研究者认为用铈盐(IV)引发淀粉与丙烯腈的接枝共聚反应,成本过高,经过大量实验,筛选出了用过硫酸钾(KPS)引发木薯淀粉与丙烯腈接枝共聚反应的规律性和工艺条件,证明了利用KPS加上助引发剂可以代替高铈盐。用作引发剂的还有Mn3+、Ce4+、H2O2+抗坏血酸等。有人利KmnO4/H2C2O2抗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实现了丙烯酸丁酯与玉米淀粉的接枝共聚反应。还有人利用H2O2+抗坏血酸实现了苎麻纱上浆用玉米淀粉与丙烯酸的接枝共聚反应。总体来看,相对于其它领域,纺织经纱上浆用淀粉接枝共聚反应的研究文献数量虽远不如淀粉接枝共聚物应用在其它领域的数量多,但这些研究已经开始启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物理引发方法中使用较多的是辐射引发。辐射引发是指在高能射线辐照下或电子束照射淀粉,产生游离基,引发接枝聚合反应。这些射线能量高,穿透力强。这种聚合方式由于是物理方法引发,对环境无污染,而且符合化学的标题标题标题题目用物理的方法解决的思路。常用的高能射线有Y射线、x射线、β射线和α射线等,其中以钴60为辐射源的Y射线在研究中用的*多。这种方式引发的接枝聚合在美国研究的比较多,但有关具体过程并未见详细报道。国内也有一些研究者利用Co60 Y射线引发淀粉与丙烯酰胺实现接枝共聚。这种方法,不需要引发剂,但大多要通氮气保护。此外,高能辐射引发的接枝聚合,因能量高,反应不易控制,以致影响本体性能。  紫外光引发接枝聚合也很值得注意。国内已经有人研究利用紫外光对聚合物表面进行改性。相对于臭氧氧化、等离子体处理、高能辐射引发接枝等方法,紫外光引发接枝聚合的特点是,长波紫外光(300~400nm)能被光引发剂吸收而引发反应,工艺简单,便于操作,易于控制,设备投资少,有望逐步实现工业化。  微波技术应用在化学反应、化学分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表现出了节省能源和时间、简化操作程序、减少有机溶剂使用、提高反应速率和显著降低化学反应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等优点。1986年,加拿大Laurentian大学化学教授Gedye领导的课题组报道了在常规条件下和在微波照射下水解、酯化、氧化和烷基化反应的对比结果,发现在微波照射下反应速度比常规加热反应速度快了240倍。这一发现揭示了在有机合成反应中微波的潜在价值。同年,美国Mecer大学化学家Giguere领导的课题组也报道了在常规条件下和在微波照射下加成反应和重排反应的结果,发现在相同收率下,微波照射反应时间缩短良多。总体来看,在微波场中实现淀粉的接枝共聚反应是一条很有前途的方法。国内有关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国内的变性淀粉浆料,除了在变性程度上不如国外变性淀粉浆料之外,本身性能也有不少缺陷。表现在随着含固量的增加,变性淀粉的粘度增加过快。对于变性淀粉浆料粘度的测试,纺织厂现行的测试标准是在6%的含固量下进行,不同的变性淀粉在6%时其粘度可能是一样的,但在高含固量时,其粘度可能就不一样了,所以粘——浓曲线对国产变性淀粉尤为重要。  总体来说,我国淀粉生产水平已达较高水平,质量完全能知足纺织厂需要。变性淀粉方面也有了年产量超过3万~5万t的企业,但总的来说全国变性淀粉生产厂规模还太小。具体存在的标题标题标题题目有:品种太少,针对性的品种更少,系列品种没有建立起来;淀粉行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水平太低;从遗传育种对淀粉进行变性的研究刚刚起步,还需加大力度。   更多详情请百度搜索洛阳常龙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